近日,东营市首笔海洋生态修复碳汇在宁波成功交易,专项用于宁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替代性修复。
虽然交易量不算大,只有一百多吨,但在交易相关各方看来,一笔蓝碳交易,带来了多方共赢。
对宁波来说,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承担损害责任,既通过替代性修复,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赔偿,也因此打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碳普惠替代性修复结合消纳模式。这对当地碳汇交易、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都很有意义。
对东营来说,生态修复保护是黄河国家战略赋予当地的重大使命,同时承担着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任务。如何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当地一直在探索。此次蓝碳跨省交易,为当地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滨海蓝碳协同增效实践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交易中,东营当地主管部门切身体验了宁波依托产权交易中心探索碳汇交易的做法,目前也打算筹划平台建设相关工作。
对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来说,蓝碳“变现”,打通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收入——进一步维护生态环境的路径。本次交易碳汇来自东营一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财政资金投入外,当地企业投入1700多万社会资本承担修复实施和后期养护工作。生态修复带来的该企业运营景区人数翻倍的同时,又带来了长期的碳汇收益,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一大利好。
此次黄三角与宁波合作,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将1811.7939吨碳汇在宁波产权交易中心上架,并签订了合作的框架协议,可见是立足于长远。在宁波市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丛颖看来,参与交易的两地比较特殊,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省份,黄河三角洲则是黄河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两地跨区域合作,有助于扩大蓝碳“朋友圈”,共同探索蓝碳交易机制。
一笔蓝碳交易,带来多方共赢是可喜的。对碳市场这个相对新兴的事物来说,也只有在共赢中才能加快各地探索的步伐,带来更多共赢。
(大众新闻记者 赵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