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耶鉴赏网

汉代铜镜: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04-05

汉代铜镜: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导语:

我国铜镜最早发现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当中,铜镜造型整体朴素、原始,其中两面铜镜为绘制有多角星纹,另一面则为素面镜,镜背不见有任何装饰。一般认为早期铜镜的产生与宗教和丧葬作用有关,铜镜作为实用的功能不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一些境内有绘制有衬地的纹饰,然后流行以各种神兽图案绘于其上,秦代继承了战国时代铜镜的特点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铜镜不仅镜钮装饰丰富多样,而且首先加入了长铭文入镜,甚至以镜铭结合的方式布局铜镜。另外,汉代铜镜还打破了战国铜镜满地和不留白的布局方式,采用环绕、重列、中心对称等多种构图方式进行创作,形成了汉代铜镜特有的古朴和精美。

汉代长铭铜镜

带铭文铜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在汉代才发展到极盛。战国时期的带铭铜镜一般字数较短,一般仅为一字或几字,且字多有重复。最为典型的就是战国时期的三山纹镜和四山纹镜。这种铜镜的基本形制是圆形,镜背的镜缘较宽,镜钮多为圆形鼻钮,镜面纹饰主要是以云雷纹衬地,其上再刻有或正或倒或倾斜的"山"字纹。

图一 三山纹镜

这种"山"字纹或歪斜或扭曲,从外观上来看更像是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而不是文字,"山"字一般环绕着圆钮一圈进行布局,字与字之间间隔匀称,将整个镜背成呈三分布局。相比于三山纹而言,战国时期更为常见一种"四山纹"镜,镜背具体形制和三山纹相似,只不过为四山环绕镜钮分布,将镜背分为四个部分。另外还有五山纹、六山纹等,这种山字纹镜在战国时期大或流行,很大原因是因为其代表了对于高山的崇拜和愿景,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文化观念。

汉代时期铜镜的铭文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开始是汉代铜镜和瓦当上常见的"长勿相忘""长宜子孙"等字样,后来见有十几字到二十字不等的长铭文铜镜。这些长铭文铜镜通常将纹饰刻于外围镜缘之上,呈环绕式分布于镜背。这种构图方式能够极大地利用镜面有限的空间,将原来没有参与绘制的镜缘部分利用起来,使得铜镜出现了铭文、图像互不干扰的方式,使得镜面整洁而具有层次感。

图二 长宜子孙镜

汉代长铭铜镜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吉祥祝福的语类,比如说"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佳且好""长勿相忘,长富贵",较短的还有"位至三公"等以简洁的方式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期许。另一类则是一些带有纪年形制的铜镜,著名的有建安七年镜,盖因镜背上环绕外缘刻有一圈铭文"建安七年……"铭文多者有二十余字,带有纪年性质。

汉代画像镜

画像镜是汉代新创的一种铜镜形制,主要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出现并大为流行。汉代画像镜主要是以浮雕各种神仙人物、世俗人物以及祥禽瑞兽等突出于镜背,内容主要是东王公、西王母及各种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龙、虎、豹等。画像镜的镜背图像设置主要包括环绕式和重列式两种。

图三 环绕式画像镜

环绕式铜镜顾名思义就是图像环绕于镜钮设置,主要是继承先秦以前的铜镜布局而来。环绕式铜镜中人物、车马、神兽等均朝向一个方向,有的因此体现出运动的特点。在江苏徐州一座西汉列侯墓中出土有一件人物及动物画像镜,画像均位于外区,内区似为环绕镜钮的龙。外区中绘制了人物三十多个,动物十余只,此外还有各种山川丛林间杂其中。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却繁而不乱,人物如剪影一般浮于镜背之上,图像生动流畅、画面繁缛凝练。

图四 重列式神兽镜

重列式画像镜主要流行于东汉晚期,这种画像镜也是浮雕各种人物动物于镜背之上,不同的是,图像更加凸起,各个图像以成列排布的方式整齐布局在镜背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铜镜更加注重画面图像的对称,所有图像都以镜钮为中心呈现出左右数量和大体形制上的对称性。

以境入镜的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是古代铜镜发展历史上首先以意境入镜的铜镜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是前所未有之创新,还深刻影响到了后世的铜镜发展。汉代是一个思想信仰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热衷于构建各种体现反映神仙生活的理想世界。从汉代的丝织帛画、宗庙祠堂到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神仙世界的描绘。

图五 汉代帛画

汉代铜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除了各种西王母、东王公、神龙神虎的图像外,最为重要的还有一种名为"规矩镜"的特殊镜类。规矩镜也叫博局镜,"TLV"纹镜等,其纹饰内层由一圈环绕镜钮的方框组成,方框外围各有一个"T"纹,其外区四面各有一个"L"纹,每两个"L"纹之间还有一个"V"纹组成。除了主要的"TLV"以外,镜背中还填充有各种龙、虎、云纹、乳钉纹等,有时外缘还施有连弧纹、云气纹、锯齿纹等。

图六 博局镜

这种形制特殊似乎为"英文字母"组成的铜镜纹饰很显然不是汉代应有的,那么它具体代表了什么含义呢?关于博局镜的说法历来有如下两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是模仿"规"和"矩"两种古代的测绘工具而成的。关于汉代规、矩的图像,在汉代的画像砖和帛画上可以见到,其主要纹饰是正在交媾的伏羲、和女娲二神,两神手上各持有一件规和矩。这一图像非常常见,涉及的创作区域也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原地区有,在河西走廊,新疆等地也时常发现。

图七 伏羲女娲交媾图

伏羲、女娲是传说中创造天地的创世神,在阴阳学中被尊为天地之父和天地之母,受到古人的崇敬。他们手里所持握的规矩一说是因为规矩为他们创造天地时测绘作用;另一说是认为这是纲纪和法度的体现。汉代社会中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古代社会中主要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崇尚礼仪节度,或许也是规、矩图像大获流行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说法认为,规矩镜是仿照汉代流行的六博的博局,也就是汉代棋盘。这种说法或许不失为一种更加可靠的解释。因为在有的博局镜中可以看到,内区围绕钮的那一块方框中有时可见圆形的乳钉纹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方格之中,仿佛一副棋盘正在落子。有时候棋盘上还见有绘制两个人物对坐的场景,似为正在对弈。以博局入镜正是汉代人以境入镜、以世俗活动入镜的重要体现。

结语

总的来说,汉代铜镜的形制类别就有十余种之多,从继承先秦以来的各种云雷纹镜、山字纹镜到汉代以来流行的长铭文镜、画像镜、博局镜等。汉代铜镜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造就了古代铜镜史上第一次高峰。汉代流行以境如镜,在画像镜中以环绕式或重列式的局部展现汉代车马出行的场景,以及以各种神人瑞兽形象展现出一个神仙世界,以棋盘入镜,描绘执子对弈的场景。

汉代铜镜尤其注意以有限的空间尽力铺设图像和文字,最大程度上利用镜背空间进行创作。通过各种圈带和线条纹饰等将铜镜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不同的图像和文字,在空间上形成了合理的规划,同时给人一种繁缛而不显杂乱,古朴而不失精致的独具汉代特色的美感。


参考文献

邱龙升《汉代镜铭之吉祥语》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

男孩带玉有什么好处

金丝雀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