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耶鉴赏网

孟昭连揭秘:紫禁城中的虫缘传奇

07-08

孟昭连揭秘:紫禁城中的虫缘传奇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无论号称盛世的康乾时期,还是同光衰微时期,鸣虫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玩物,始终受到宫廷的钟爱。

康熙皇帝就很喜欢鸣虫,灯节赏花听虫鸣是他每年一项重要活动。据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下:

本朝改为南花园,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筵前,以为胜于剪彩。秋时收养蟋蟀,至灯夜则置之鳌山灯内,奏乐既罢,忽闻蛩声自鳌山中出。

清牟义蝈蝈图

早春天气,乍暖还寒之时,有鲜花鸣虫相伴,确是一份莫大的享受。康熙皇帝曾有诗咏曰:“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嚢盛。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笙。物微宜护惜,事渺亦均平。造化虽流转,安然比养生。”(《络纬养至暮春》)据这首诗的题目可知,康熙皇帝养的蝈蝈居然能活到春末,可知他养鸣虫是颇得法的。《清宫词·鳌山蛩声》也描写了这种怡然自乐的太平景象,其云:“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与几筵平。秋虫忽向鳌山底,相和宫嫔笑语声。”

《金鳌退食笔记》说的是“秋时收养蟋蟀”,而不是人工繁殖。不过根据蟋蟀的生态规律,即使是深秋时收养,也很少能活到次年的元宵节。既然明代的北京城里已有人工繁殖之法,宫中又有能烘出各种鲜花的暖室,该是宫内自己繁殖的才对。能证明我们这一推断的,是乾隆皇帝写的一首诗。此诗题为《咏络纬》:

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


蝈蝈

尤为明确的是诗后有一“ 自序”,云:

皇主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

乾隆所说的“皇主”是指康熙皇帝。这里明确记载康熙时宫中已能自己繁殖蟋蟀,而且是奉皇帝命令干的;方法自然是学自民间。乾嘉时人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亦有类似记载:

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贮秋虫置于筵侧,盖自康熙时始也。时奉宸苑之北小花园内监,以秋虫之子育之温室,如唐花然,遇筵宴则以之承应。自后遂循行之为恒制。

因此,高士奇所谓“秋时收养”云云,便是误记了。“遂以为例”“为恒制”,都说明这一做法后来一直延续下来。事实确实如此,不但乾隆时仍然如此,而且直到清末,宫廷里一直保持着玩赏鸣虫的雅好。乾隆的这首诗,就是他在隆冬玩赏鸣虫时,兴之所至而写成的。他在另一首题为《上元后一日宴廷臣》的诗中还写道:“向筵仙卉发,隔牖草虫鸣。”这些无不说明乾隆皇帝对鸣虫有极浓的兴趣。此后的几代清帝,似乎都培养了对鸣虫的特殊爱好,电视剧《末代皇帝》写溥仪从小就受此风的影响,乃至上朝时怀里还揣着蝈蝈葫芦呢!

上有好焉,下必效之。帝王的爱好,也感染了宫中的其他人,以致后妃、宫女们,也都喜欢养起蝈蝈、金铃等鸣虫来。《清宫词·养蝈蝈》有这样的描写:“锦襦深处似春温,怀里金铃响得匀。争说曾逢西母笑,朝来跪进洗头盆。”前二句说的就是宫女们怀里揣着金铃子,一边劳作一边听着虫子的叫声;后二句说的是因此而引出的一个典故:据说一次宫女侍候慈禧沐浴,忘记把怀里的蝈蝈放起来。正洗着突然怀里的蝈蝈大声鸣叫起来,宫女顿时吓得面如土色,知道大事不好。没想到慈禧听到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宫女们养虫就得到了慈禧的默许。从唐代的妃妾辈,到清代的宫女们,她们都喜欢养鸣虫以自娱,显然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我们猜想,这小小的虫子,一定给她们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和精神上的慰藉。

圆明园出土的清宫葫芦模具

据说慈禧也很喜欢葫芦,而且还亲自种葫芦。近年出版的《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一书,记载“宫内种植的葫芦在社会上久负盛名,被称为‘皇家御葫芦’。由于太后的特殊关照和培育,宫内的葫芦长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作者凯瑟琳·卡尔以细腻的笔法,饶有兴致地描写了慈禧带着一群宫女和美国女画师,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去看葫芦:

太后泰然自若地走到葫芦架下,从容地查看了几个葫芦,观察它们是否已经长熟……太后又看了一会儿,摘下几个葫芦,才回到轿中。

更奇的是,慈禧居然还有雕刻葫芦的技艺:

太后从采来的葫芦中为自己选出一枚,然后给了领头的侍女四格格一枚、大太监李莲英一枚。因为他们都擅长葫芦雕刻。一个竹制刻削刀递到太后手里,于是,她开始雕起葫芦来。太后先刮去葫芦的表皮,并把我叫过去站在近旁观看。葫芦雕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术,太后深谙此道。看着太后纤细的手指优雅地握着竹刀,在葫芦上娴熟地雕刻,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这位女作者的笔下,慈禧展示了性格的另一面,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旧有印象。这里所说的“皇家御葫芦”,是否就是“官模子”呢?根据下面的描写,似乎并不是,而只是天然的亚腰葫芦。刚摘下来的葫芦用竹刀刮皮是对的,但用竹刀在新葫芦上雕刻,则是前所未闻的,并不真实。但这段有趣的描写,倒是可以作为清宫养虫种葫芦的又一佐证。


《末代皇帝》中的蝈蝈

清代各府王爷及他们的女眷,也都热心此事。有的王爷还请来“把式”,在自家院子里种葫芦,人工繁育各种鸣虫。阙名《燕京杂记》记载王府女眷们不但玩鸣虫,而且养法颇为奇特:“八旗满洲妇人多有空其鞋底以纳之,使其声与履声相应,若行肆夏趋采齐者然。俗名此虫为啯啯。”其中说的“啯啯”,即蝈蝈。此法前所未闻,确是很新颖的,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皇室贵族何以对鸣虫有如此雅趣呢?有人说他们畜养蝈蝈,除了喜欢听它那欢快的鸣声,另有寓意。皇帝喜养蝈蝈,是因为蝈蝈老是发出“蝈——蝈——”的叫声,意味着“万国来朝”之意。其实不过是一种夜郎自大的心理在作怪。我们知道在周代,众多诸侯国都要向周天子朝拜进贡。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力强盛,周边弱小民族成为附属,也要定期进贡。这成为后来不少皇帝的梦想。康熙、乾隆之时号称“盛世”,想来他们有这种念头也是在常理之中的。还有人说,乃至民间养蝈蝈,虽说主要是为了娱乐,但因为在北方有些地区,“蝈”的发音是“官”,“蝈蝈”读成“官官”,所以也有人用养蝈蝈来寄托着当官的梦想。

作者历年的鸣虫葫芦著作

文字来源:孟昭连著《中国鸣虫》百花文艺2017

戈壁玉值钱吗

蓝魔虾多少钱一只